返回顶部

中共文山州委 文山州人民政府主管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主办

文山州融媒体中心承办

投稿邮箱:wsrbxww@163.com


国家民委调研指导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组走进广南

发布时间:2020-01-17 21:31:22   阅读 7079  

文网讯 1月17日,以国家民委监督检查司副司长李钟协为组长的国家民委调研指导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组,在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王毅的陪同下,走进了“句町故地”广南,先后参观了莲城镇“落松地”村和南秀社区。

一个曾经连名字和路都没有的小村庄落松地,上世纪五十年代,麻风病盛行,广南县集中了汉、壮、苗、瑶、彝五个患有麻风56户人家180余口人,在这里隔离治疗。

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20岁的农加贵“壮着胆子”,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只身走进“麻风村”,他一个人撑起了整所学校,打开了“麻风村”认知外界的窗口,帮助这个群众被受歧视的孩子赢回尊严;他用自己的知识、善良和坚持,让饱受歧视的一个村的孩子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大爱。而这一待就是33年。

33年来,他通过用复式教学法,共送走小学毕业生10届,共102名学生。有12人走向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岗位。每天他在教室与厨房之间来回不停地奔跑着,他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给学生煮早点,早上8点开始上课。中午11点下课后,他又带着几个年龄大一点的学生生火做饭,每餐两菜汤,每周确保学生吃上两次到三次的肉。

1992年5月,也就是因为孩子那年要报考中学,要填一些表格,其中涉及“家庭住址”一栏,农加贵想,总不能填写“麻风村”吧?于是和村长商量,得给这个名气很大,却没有一个“学名”的山村起个名字,“我对村长说,我们村上面有块地种花生,我们当地把花生叫‘落松’,干脆就把我们这个村庄起名叫‘落松地’,也就是‘花生地’的意思,村长同意了,后来学生考试填表,‘家庭住址’一栏就填‘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村’。”而在此之前,“落松地”长达35年一直叫做“那边那个村”。

33年的坚守,农加贵很自豪地说,落松地的村民,他不仅教过孩子,大人也教,“我给他们办扫盲班,直接面对病人叫他们认字,到现在,我教过他们祖孙四代。”

30多年的坚守,他是一名老师,一村一校一位老师;他是一名厨师,学生的一日三餐都来自他的双手;他是一名采购员,村民们需要的物资采买,都是经他的手;他是一名工兵,修路时没文化的村民,只能求助于他,测量、打炮眼、放炸药……工地学校两边跑;他是一座“桥”,帮助着落松地村民走出“大山”。

南秀社区隶属莲城镇,前身是北极村委会,2002年8月改为社区,以铜鼓广场为中心,东邻永安社区,西与北宁社区相连,南与龙井社区交界,北与北宁社区相接,辖区共有2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共2368户7023人,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白、布依、蒙古9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800人,约占总人口的68%;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社区。建有党支部8个,有党员220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96人。

长期以来,南秀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党建引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南秀社区社区的创建工作总概括为“558”。即:五个创建方法,五大创建成果,取得八大示范效应。

(记者 张继庄)

(编辑 李正红)

(审核 资云波)

媒体· 矩阵

  • 文山日报
  • 新闻综合频道
  • 综合广播
  • 交通广播
  • 新文山
  • 文山发布网
  • 文山发布客户端
  • 文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 视听文山微信公众号
  •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 文山发布新浪微博
  • 文山发布视频号
  • 视听文山视频号
  • 视听文山头条号
  • 视听文山抖音号
  • 视听文山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