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六件事 为民办事解难题⑦丨广南县珠琳镇:抱团发展显成效 联农带农促增收

发布时间:2023-12-12 10:32:18  

整合村(社区)集体资金117.5万元入股公司,实行“32221”收益分配模式,预计今年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15万元……近年来,广南县珠琳镇坚持“全镇一盘棋”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元化抱团发展方式,优化资源、整合力量,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有力促进全镇产业发展。

强化统筹引领,“单打独斗”变“联建共赢”

一村强不是强,村村强才更强。

珠琳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项目”,以11个村级合作联社为支撑,成立广南牛牛村集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整合11个村(社区)集体收益资金117.5万元入股该公司,大胆剔除2家发展差、实力弱的经营主体,新引进2家有潜力、有技术、有资金的经营主体,腾出闲置集体资源和固定资产,让更多的村“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

同时,坚持镇主导产业发展,探索推行“党组织+集体经济公司+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村集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筹流转土地,实行“32221”收益分配模式,即:土地所在村小组获得收益的30%、所在村(社区)获得20%、所在村(社区)获得20%作为再发展壮大资金投入公司、其他村(社区)获得20%、村集体经济公司获得10%作为公司日常运转经费。联合企业为群众提供工作岗位,优先吸纳附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入之外有务工收入和分红。

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育、发展共赢,预计今年全镇将实现农业总产值9.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11个村(社区)集体收益达275.83万元,平均收入达15万元,其中珠琳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

坚持资源共享,“沉睡资源”变“发展活水”

荒山“用起来”、土地“连起来”、资产“转起来”……在珠琳镇,越来越多的“沉睡资源”被盘活,集体经济发展变得更有“钱景”。

珠琳镇利用近800亩石漠化严重的荒山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推动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流转荒山2.9万亩,集中养殖高峰牛2000余头,建设人工草场8000亩,带动群众种植青贮玉米3812亩,产量1.22万吨,农民增收549万元,大山里建起了“阳光银行”,“山旮旯”变成了“绿色银行”。

聚焦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村集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零星土地进行流转,把“补丁地、巴掌田”进行“零存整取”,推动土地“优质、集中、连片”,扩大土地连片率、规模率、复种率,共流转收储连片土地5片5580亩,实施水肥一体化3000余亩,全镇实现土地流转收入502.2万元,务工收入924万元,户均增收1100元。

珠琳镇还对全镇冷库、烤烟房等农业固定资产进行集中管理,由公司提供“模块化”服务,实现市场化运作,农业设施租用由“固定捆绑”变“用时付费”,使用资产由“一对一”变成“一对多”,最大限度实现资产物尽其用、集中共享,努力做到使用效益最大化。今年,70座新型电烤房共计产生村集体收益41.5万元。

聚力产业培育,“一枝独秀”变“满园春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珠琳镇围绕区位、资源等优势,聚力构建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核心区和肉牛养殖示范区、循环农业示范区、生猪养殖示范区、经济作物种植区的“一核心四片区”产业发展布局。

做强“金色产业”。大力发展粮烟互补的高效特色产业,探索“粮+烟+畜”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助推产业多元化发展,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绿色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专业化服务,培植出12个千亩级核心烟区,打造了1个国家级烟区综合体,烤烟种植面积连续两年递增,2023年烟农收入1.14亿元,879户烟农户均创收13万元。

做优“肉铺子”。全面落实“牛十条”发展措施,抓住打造“一县一业”核心区政策机遇,建设一批标准化集中养殖牛舍,为牛旭公司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峰牛养殖企业提供动力源泉。采取“补助+自筹”的方式,为分散养殖户改(扩)建牛舍6000平方米,建成5个高峰牛养殖“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全镇肉牛存栏3.5万头,出栏1.5万头,生产总值达2.3亿元,高峰牛养殖收入占养殖户生产经营性收入的52%。

做大“菜篮子”。推进5.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产业机械化、规模化、水肥一体化,机耕路和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改变以往“靠天吃饭”局面。引进5家蔬菜种植企业,建设蔬菜大棚、滴灌系统等,引进种植制种玉米、冬玉米1850亩,产值2400万元。

(记者  李霄文)

(编辑:李娟 排版:张振飞 责编:谢思思 终审:侯佑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