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南县南部的篆角乡,属低山河谷地貌区,坡度为25度以上的土地占90%以上。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群众在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区因地制宜发展起特色产业,绘就“绿美”发展底色。
8月初,来到篆角乡小落瓦村的香椿种植基地,绿油油的香椿树种满山头,空气中隐约有椿芽清香。谁曾想到,2019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正是由于香椿产业的发展,荒山变成了“金山”,周边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篆角乡香椿产业的发展,还要从曾贤梅一家回乡创业说起。曾贤梅是广南县椿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9年,她跟随父亲曾武成回到篆角乡创业,发展香椿产业。
“听说香椿产业发展前景好,我们父女都想回乡创业。我们每天穿梭在篆角乡的村村寨寨和山头,考察了两三个月就决定租下土地,发展红油四季香椿。”曾贤梅说,选准产业并以200元一亩的租金租下48户当地村民的土地后,他们开始开荒、修路、种植。香椿苗种下6个月后,于2019年底开始获得收益。附近村民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每天到基地务工还能获得80元左右的收入,在采摘时节,基地用工能达到每天60人左右。
有了合作社的带动示范,周边村民除了租地和务工,也纷纷希望通过种植香椿增收。在篆角乡大坪村长大的曾武成,抱着为乡亲们增收致富和带动家乡产业发展的想法,自费组织59人的团队到红河州弥勒市的香椿基地考察学习,夯实技术基础,并在篆角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20年3月自主育成200多万株香椿苗。跟着合作社种植香椿的村民,每亩投入1000多元,管理得好的话,每亩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利润。
如今,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推进规模化建设,篆角乡已发展四季红油香椿种植面积4014亩,其中:基地种植3014亩,群众种植1000亩。
“我们合作社的香椿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目前供不应求,等规模扩大、产量增加了,我们想往精深加工方面发展,比如香椿面条、香椿酱等。”曾贤梅说,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立了农业公司,希望能带动更多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除了发展香椿产业,篆角乡还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大户带动的方式,在干坝、布标、大坪、下寨等片区科学规划、连片发展,大力推广甘蔗新品种、新技术。
张登奎就是其中种植甘蔗的一个大户。2020年,他从货车司机转行成了一名甘蔗种植户,虽然没有相关经验,但他信心满满。“我之前给糖厂运送甘蔗的时候了解过甘蔗产业,种下后有公司收购,而且种植的时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只要照着技术员教的去做,肯定会赚到钱。”张登奎介绍,2020年,他和两个合伙人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了530亩土地种甘蔗,刨去成本,当年便获得了40万元左右的收益。
“第一年由于修路,投入的成本较高,第二年开始种植成本降低,收益就更高了。”张登奎说,甘蔗对土壤和技术要求不高,风险也比较低,加上有文山英茂糖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和资金扶持,他们有信心继续发展,2022年1月又扩种了600多亩。
“种子、化肥、薄膜由公司提供,后期从甘蔗款里扣除,种植户可以减少前期资金投入。如果是种植大户,资金周转困难,公司还提供类似免息贷款的资金扶持,种植户都比较积极。”技术员周刚国说。
周刚国是篆角乡布标村人,也是文山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广南片区的负责人。2017年,作为一名篆角乡人,周刚国本着带动家乡产业发展的初心,到篆角乡开展甘蔗产业种植,经过对家乡的海拔、气温、土壤进行研究后,在种植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他在布标行政村率先栽种起了甘蔗,较好的收益带动了许多农户一起发展起甘蔗种植。
据了解,2017年以来,篆角乡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农户+党员带动”的方式发展甘蔗产业,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大户带动,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目前,全乡甘蔗种植面积已达到了5335亩。其中:根蔗2286.1亩,新植3049亩,涉及全乡6个行政村20个村小组。2021—2022榨季,共有甘蔗2555.6亩。平均亩产5.5吨,总产值达630余万元,带动务工收入300余万元,土地流转收入160万余元。
(文山日报记者:陆志芳 徐珺 文山广播电视台记者:黄皇 张晓依)
(编辑:刘梅 排版:尹颖 审核:侯佑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