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南县始终以“守底线、固成果、抓发展、促振兴”为原则,紧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狠抓就业帮扶、产业培育两个关键环节,实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力构建“监测—帮扶—巩固”闭环机制,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广南县围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织密监测网络,守牢基础保障底线,夯实民生“基本盘”,抓好防返贫监测帮扶,根据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家庭成员劳动力状况和发展需求,加强分析研判、做好精准分类,制定落实“两层三类”监测对象务实管用的帮扶措施,确保监测对象“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巩固,收入稳定增长,返贫致贫风险及时消除,全面提升帮扶质效。
今年5月,广南县那洒镇松树脚行政村小石岩村小组的苗族同胞迎来历史性时刻——清澈的自来水通过翻山越岭的管网涌入家家户户。这个被群山环抱的苗寨,在“广南县2025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示范项目的助力下,终于告别了祖祖辈辈挑水、储水、等雨的生存常态,让“自来水梦”在苗族村寨化作润泽民生的清泉。
松树脚村共28户135人,村庄被群山阻隔。由于居住的海拔较高,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与“水”的斗争已持续了几代人。过去每逢旱季,水窖蓄水不足,不仅洗衣做饭要精打细算,甚至需驱车到邻村拉水,政府消防队也常来送水应急。缺水不仅制约了生活,更让产业发展寸步难行。自从通了自来水,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便了许多。
广南县那洒镇松树脚行政村小石岩村小组村民侯朝云说:“以前我们用水是靠小水窖接天上的雨水来喝,很不干净。现在自来水通了,发展产业、养牛养猪、洗衣、洗澡、做饭都方便又卫生了。”
2025年,那洒镇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深、联、帮”工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重点任务,把小石岩村小组通自来水工程作为全镇5件“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清单。该项目历经数月的施工,总长1.5千米的输水管道穿越山岭,将清洁的自来水引入村庄,实现每户便捷接入管网,用上自来水。通水工程不仅彻底解决了饮水难题,更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就业是增收的“晴雨表”,更是防返贫的“稳定器”。广南县将就业帮扶作为核心抓手,推动脱贫群众实现“就业稳、收入增”。依托务工监测数据系统,实时掌握脱贫户及监测对象的就业状态,对未就业人员实行“一看家庭情况、二问就业意愿、三动员岗位对接”的精准服务,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广南县围绕有劳动力的易地搬迁零就业家庭,促进其能够实现就业,通过排查莲城镇圆梦社区国有闲置资产商铺79间,并租赁给“小商”作为创业生产厂房,目前已签约企业23户、商铺73间,提供就业岗位525个,吸纳就业307人。同时,根据企业带动5名以上的脱贫劳动力就业且就业1个月以上的情况,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就业帮扶车间,把圆梦社区打造成为带动群众就近就业集聚地和以鞋业、服饰为主的千人加工示范区,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学得一技之长后更好地就业。
“我从董堡乡老井行政村八柴村搬到这里四年了,之前没有工作。听说这里开了一家服装厂,工资还可以,一个月3000元到5000元。我们还参加了免费的裁缝培训,现在在厂里上班得心应手多了。”广南县圆梦社区群众谢帮焕说。
产业兴旺是防返贫的长远之策。近年来,广南县五珠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将百合种植作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采取“企业带动+项目扶持+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产业链思维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百合产业连片种植,实现土地增效、产业提质、务工增收全面开花,让特色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眼下,正值百合成熟季。走进广南县五珠乡文庆百合种植基地,70余名工人正在地里采挖新鲜的百合,挥动锄头间,一颗颗饱满的“白玉疙瘩”便显露出来,经过分拣、包装后等待装车。据种植基地负责人杨春明介绍,今年的百合亩产约1700斤,通过订单方式销往江苏,优质品种每吨可售3.2万元,400多亩百合纯利润达200多万元。
百合种植产业的发展,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让群众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赚取薪金。种植基地最多时每天吸纳100多名村民务工,让大家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大扭克村村民李永珍说:“这段时间我们来挖百合,按计件算工钱,一天能挖到300斤至400斤,有100多元收入。年纪大了出不去打工,在基地做工还有点零用钱。”
下一步,广南县将不断深化防返贫机制的建设工作,把动态监测融入就业、住房、产业等各个环节,打造更为高效的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推进“产业+就业”协同模式,让防返贫的底线更加稳固,乡村振兴的根基更为坚实,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广南融媒记者:罗嫒龄)
(编辑:董飞 实习生:李香 美编:向传帅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