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巡察,犹如一次与真相的对话——对话政策落地的实效,对话群众心底的期盼,对话那些藏在报表数字之外、藏在巷道田埂之间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藏着政策执行的偏差、项目推进的梗阻,藏着最真实的基层脉动。7月的这次村级巡察,便从这些细节开始,拨云见日,触摸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深度,让真相说话。
广南县委巡察干部正在向群众了解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图片说明)
7月的清晨带着湿润的凉意,我们今天要前往的是镇区附近的村委会。出发前翻阅村情资料,这个村庄的“履历”颇为亮眼;2014年列入省级重点建设村,2015年获评云南省第一批宜居村寨,2021年又被列为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打造。然而,纸面成绩的背后,具体落实细节却像蒙着一层雾,让人看不清真实样貌,作为巡察人,我深知此行意义——拨开迷雾,找到政策落地的真实轨迹。
沿着村内巷道前行时,一位正在切牛草的大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手中的铡草刀锈迹斑斑,脸上皱纹如刀刻,沟壑分明,手上老茧也是他常年劳作的见证。见我们走近便打开了话匣子,语气里满是困惑:“不是国家政策不好,是落实得不够精准、不够到位啊!村里有的人家有房有车、劳动力充足,却领着低保;再说村里的集体资金,每年听说有收入,可具体多少、花在哪、剩多少,我们老百姓一概不知。”听着这些话,我更真切感受到巡察这把“政治扫描仪”的重量——它要在基层的烟火气中捕捉政策落实的偏差,让惠民阳光真正照进每一户人家。
顺着河边往村小组长家走,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天光,日头升高后,晨雾渐渐散去。山脚下的稻田刚经雨洗,一片碧绿,白蝴蝶贴着稻叶飞掠,翅尖偶尔点过水面。路过村口小卖部时,老板正和几位老人闲聊,提到村集体发展,大家都摇起了头。“这几年上级投了不少钱搞旅游项目,村里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基础设施确实方便了。”一位老人说,“可旅游运营起来,我们的收入没见着多大起色,投入的钱到底怎么产生效益,我们心里没数。”眼前入胜的田园风光与村民的失落神情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明白,巡察不仅要盯“面子工程”,更要解“里子难题”,让项目资金真正变成群众口袋里的实惠。
回程路上,车窗外树影倒退,前辈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别只看报表上的‘已整改’,要去听群众怎么说,去看他们每天走过的路、喝他们喝过的水。”今天的细节早已写清答案:政策落实的“温差”、集体资金的“糊涂账”、项目效益的“虚火”,都是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
巡察从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被忽略的声音被听见,让“习惯了”的无奈变成“解决了”的踏实。这条路或许如荆棘丛中开路,会遇到阻力,但每当想起大叔的皱纹、老人的无奈,我便更加坚定——我们要用精准监督揭开迷雾,靠团队协作深挖根源,让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实处,让每一项政策都暖到民心。当细节里的真相被一一揭开,巡察这盏灯,便会照见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模样。
(来源:广南县委第三巡察组 李开卫 罗孔)
(编辑:俆仕桓 美编:张振飞 二审:谢思思 终审:徐昌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