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之说与“广南”地名考略

发布时间:2022-09-26 09:56:09  

稻作文化之乡——广南。(广南县文旅局提供)

在中国的区域社会与区域文化讨论中,“岭南”这个概念屡见不鲜。在历史地理上,《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图》曾标注:“闽中郡(今福建)、南海郡(今广东)、桂林郡(今广西桂平西南)、象郡(今广西崇左以及越南北部)。将秦帝国势力扩展到岭南,但在文献上,彼时尚未把这个地区称为“岭南”。至汉武帝灭掉南越国(赵佗于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国),并在其故地设了九个郡(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曰南郡、珠崖郡、儋耳郡)以后,还是没有“岭南”的概念,所以笔者认为,不是因为有没有行政区划的问题,而是彼时对边疆地区的标识,常常是以人群的不同或者文化的不同为标志,而不完全是以自然景观、地形地貌不同为标志。

“广南”地区称谓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多用“南越地”这样的说法,但开始有了“五岭”的概念。班固的《汉书》也说“务欲广地,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到东汉的时候,“五岭”的概念就为人们所知了。

广南政区沿革,最早见于班固《汉书·地理志》“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句町县”的记载;故在1979年版《辞海》中载:“句町……古县名,一作‘鉤町’;治所约在今云南广南县境内;南朝梁废。”始自元初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明朝设府定称岭南,指五岭以南得名,在唐时有岭南道,岭南节度使;宋朝开宝中置岭南转运使,亦称广南路,“广南”一词由此出现。

岭南之分为广东、广西肇端于宋代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从此,“岭南”便可能被“两广”所取代。屈大均主张以“广东”的概念替代“岭南”,一方面强调的是明帝国的视角,另一方面则希望与广西脱离关系。其实,把广东和广西拆分开来,元朝是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因为此时广东属于江西行省,而广西属于湖广行省,这就为明代分立广东和广西两布政司(省)奠定了基础。

宋开宝中(公元968年至973年),置岭南转运使,亦称广南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今桂林)。东西两路在南宋时演变为广东、广西,西路领桂、邕、融等26州65县;邕州领县二,羁縻州四十四、县五、峒十一。今广南属邕州(今广西南宁),为特磨道(今广南),谓安平,武勒忠浪,七源四州,皆侬姓,推其雄长者为首领,因“其人物犷悍,风俗荒怪,不可尽为中国教法绳治姑羁縻之而已。”然而,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年至1053年),波及岭南的侬智高之乱(详见《中国历史战争史·北宋平寇各战役(二)》),应“震动朝廷和岭外”,将吏征伐都加以广南安抚使,经制职衔,广南一名大致为区域专名。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侬智高败走大理,其母阿侬入保特磨道,依其继父侬夏卿(特磨道首领)收残众三千余人,复欲入寇,造成战火烧至特磨道(当地流传有三打宝月、久困西洋、科岩马迹等故事)。平定侬智高之乱后,昆仑关(今南宁市)至特磨道一带,被纳入广西西路,促使互不相关的两地称谓发生了关系。

“广南”释义

有关“广南”之意,一说认为:“邕桂之西,广容之南,故名广南”。邕桂之西属实,但“之南” 却不能令人信服。二说认为:“广南西路黔南道之组合名,意为广之黔南,故为广南”。广南西路黔南道使用时间短,治所也不在今广南,取组合名似为不妥。三说认为:“位于广西直隶州(今云南泸西县)之南,故名广南”。

据《泸西县地名志》载:“至元十二年立广西路。隶临安,元初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广西府,清乾隆三十五年改为广西起隶州……”

因此,广南名由不是出自当地,而是“广南西路”之专名,为官方移用到当地,其含义可以从元设广南西路宣抚司逆推:广南府→广南西路宣抚司→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南南路,亦即宋开宝中所置之岭南转运使之别称。从而,“广南”地名含义出自岭南。即广南,汉语,移用名。“广”指区域,系广阔之意;“南”指方位,即五岭以南(亦称“岭南”)。有诗云:“起源广阔之岭南,烽烟燃起致裂哉;首分东西四字名;次变漏南为简称;彼变此用区域换;弃宋归元郎恐官;元移明定清袭传,沿用至今无更改。”

为此,《读史方舆纪要卷115广南府》记载:“宋时名特磨道,侬智高之裔居之。元至元中立广南西道宣抚司,领路城等五州,后来安路夺其路城、上林、罗佐三州,惟领安宁州、富州。明初改置广南府。”广南乃广南西道的省称,其位置又恰当广西直隶州之南,故名“广南”。

(兰天明)

(编辑:李正兴 排版:尹颖 审核:李云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