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讯 近年来,广南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县内森林资源丰富的实际,创新“林上活树种石斛,林下林地养家禽,林下套种中药材,林内发展森林康养”的“四林”经济发展模式,挖掘林空间、发展林产业、写活林文章。
林上活树种“仙草”
立足“不与粮食争良田,不与森林抢资源”的保护性产业发展模式,让生态保护与企业发展实现共赢。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广林上活树种植铁皮石斛,推动森林资源迸发绿色经济,让曾经沉寂的林区变成“活的资源”,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林中“仙草”开出“致富之花”,让林区的农户变成了生态股民,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取得较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广南县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山林3500亩,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2000余亩,辐射带动杨柳井乡、旧莫乡、五珠乡等4个乡镇1331户农户共同致富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150万余元,实现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林下土地养“家禽”
科学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蜂等林下养殖业,实现林产业立体化、产生多重经济效益。广南县生态良好、森林资源丰富,为林下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蜜粉源植物分布广,境内油茶花、油菜花、石斛花等蜜源丰富,当地群众长期以来就有人工养殖蜜蜂的传统。
通过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方式,积极推广林禽、林蜂等林下养殖,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全县现有中蜂养殖合作社2家,养殖中蜂5000余箱,年产优质蜂蜜40余吨,年产值达500万余元,目前共带动60余户农户参与养蜂;全县有规模化林下养鸡户3家,年出栏林下土鸡8000羽,收入100万余元。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开启了生态致富路。
林下复合套“药材”
实行长套短、高套矮、乔套灌、落叶套常绿,推广多种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和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目标。
通过在林下套种天冬、三七、滇竹节参等中草药材,林地资源利用率、产出率、生产率明显提升,既有效利用了林地空间资源,又延长了林下经济产业链,还能增加群众“多重”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广南县林下套种中草药材天冬4080亩,群众实现增收6057万元;林下套种三七50亩,三年后预计可增收50万元。同时在“以药养林”的种植模式下,林下药材种植定期整地松土、管理浇水、施农家肥、物理除虫等无公害种植措施,对森林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缓解了轮作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真正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对林农增收、林业增效、乡村振兴、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有重要意义。
林中绿野淘“宝藏”
身在林中,居在景中,立体景观令人心情舒畅,50多个品种的铁皮石斛,有的寄生在树干上、有在吊在树枝上,与良好的森林植被相得益彰,互相融合的森林景观让人们在此打开心扉。
广南县立足于杨柳井乡六郎城村小组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在广南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带动下,在六郎城流转山林1219亩,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2000余亩,着力打造涵盖石斛养生、田园观光、悬崖酒店等为一体的旅游小镇,获批国家级AAA景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成功打造林下石斛生态“大观园”。
截至目前,已研发推出铁皮石斛类美食、护肤、养生等产品50余个,形成了订单生产、统一销售的模式。“六郎城·仙草秘境”景区自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约92.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约1752万元,有效带动了560余人的就近就业。
(通讯员:王如阳)
(编辑:董飞 排版:向传帅 责编:关韦伟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